MIT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

MIT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

董事長的話


為企業開創藍海之路  

  很高興,財團法人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在大家的期盼與祝福下成立了,我們希望它能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和企業活力注入一股新興的動力成立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並非為追求牟利而設,而係為台灣社會發展階段的需要,與我國低迷的經濟提供突破的方向和具體作法而創立。

台灣經驗光輝面對挑戰

 

  眾所週知,台灣先天就缺乏豐富的天然資源與石油等能源,加上地震、颱風等天災不斷。然而,大家卻能同心協力,堅毅卓絕地創造不可能的經濟奇蹟而為世人所稱羨,然而,在金磚四國興起之後,情勢大為逆轉,現今台灣經濟成長不順,失業大增,產業外移嚴重,企業轉型升級不易,產生國人信心危機,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因素,這種演變,令人擔心台灣經濟是否會淪入「一代強」的處境,也因此極需適時予以導正,回歸正途,才能讓台灣經驗的光輝重現在世人的面前。

  其次,台灣的發展模式也需加以調整。過去,我國以中小企業的苦幹實幹精神,積極拓展外銷,並以貼牌代工的 OEM 模式,配合先進國家的多國籍企業的產銷之需,使我國經濟得以順利發展,其中又以科學園區發展傲人的高科技產業,但這些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我產業大舉外移東南亞和中國大陸之後,我國工商業雖以設計貼牌 ODM 來加以回應,然而在亞太新區域經濟的格局形成之後,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並未與時俱進, 創新加持,以致後進者快速學習,縮短我們與他們的競爭優勢距離之後,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大不如前。事實上,我產業發展模式與企業經營正面臨轉型蛻變與升級問題。

微利要求調整營運模式

  再者,為台灣戰後創造經濟奇蹟的企業家逐漸老成,極待新一代的企業家來傳承接班。畢竟,像王永慶、張榮發、高清愿等令人尊敬的企業家都已年逾耳順,而日正當中的企業家,如郭台銘、許勝雄與施振榮,也都過了「知天命」的五十大關,台灣此刻急待培植後繼的開創人才。畢竟,這些對台灣建立汗馬功勞的企業家,他們雖想繼續奉獻心力為台灣經濟的未來,再做更多的付出。但畢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對於台灣經濟與企業未來的「經國大計」,也必需有所規劃和準備,才能讓台灣企業能長治久安。

  此外,數位網路經濟的來臨也改變了企業的營運模式,連帶也讓企業由工業經濟時代轉入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主要強調設備、土地、勞力等有形資源,重視成本與規模經濟的優勢,知識經濟則重視智財權、設計創意、網路 IT 技術的應用以及顧客價值的創造,由於網路的日漸普及,時間與空間的壓縮,服務與速度雙 S ( Service & Speed )的需求,企業的營運不但要更加重視顧客的體驗參與,且在速度的要求下,企業的產銷服務與通路配銷也面臨加速提供的要求,相形之下,企業營運模式就要跟著調整,以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務,也因此,服務與速度成為企業營運模式新的重點要求。

台商經營視野不斷擴大

  另外,微利時代也要求企業要做創新經營。近幾年,外移的台商也未有長治久安的環境,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興起,台商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不再是台商或港、韓商,而是以模仿和低價起家的大陸商,加上原物料與能源價格的飆漲,台商的獲利空間一再被壓縮,如再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與大陸退稅政策的調整,台商面對的不只是微利,而是「奈米利」的處境,這對習慣殺價競爭的台商而言,已到難以存續的地步,若不做創新突破,則只能退出市場,因此,營運方式需做大幅的改變。

  無可否認,隨著外移台商的努力打拚與擴展,台商的競爭實力也非昔日的中小企業。然而,台商也因外移,它的視野就不再以台灣為其營運中心,而要思考區域總部或多地區營運的調和,這也是台商除了台灣之外,也逐步選擇在新、港、中及美國上市、上櫃之理由,面對企業將其上市、上櫃地點的多元化,我政府對企業需求也相對要做政策調整,才能配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此外,這種現象正顯示台商企業的營運總部將會有所調整,這種調整絕非只是裁員而已,而會有更多的實質動作,如何因應台商未來的種種作為,也需台灣各界來思考尋找對策。

  本基金會之成立,即是針對上述之課題獻策,並提出一些因應之道,主要作法有以下幾點:

推動精緻化的管理模式

  第一、結合產、官、學、研精英的智慧與力量,為台灣的經濟與企業發展規劃一新的發展方向,從價格競爭的紅海走向群策創造價值的藍海。為此,本基金會結合國內產業界如許勝雄、李成家、 彭 君平、盧明光、陳 鴻儀、賴孝義、張育美、黃顯雄、許銘燦、黃續鐔、簡錫如、王文傑、石賜亮等,大陸各地台商會長與主要負責人,如郭山輝、黃維祝、莊世良、郭秀明、李榮福、羅漢、楊順德、許峻銘、蔡正富、趙金河、王任生等,並邀請國內知名管理學者,如許士軍、黃俊英、劉維琪、張俊彥、高孔廉、李源德等人,期由眾人的學術與經驗交流,迸出智慧的火花,為台灣企業找出一條康莊大道。

  第二、推動更「精緻化」的管理模式來提昇台商企業的競爭力。過去,台商靠苦幹實幹,第一線「趴趴走」的服務,以及緊跟先進國的腳步,及時推出新產品,得以建立傲人的企業王國,但面對微利時代的價格戰,台商必需調整經營模式,走向更精緻化的管理,這方面除在知識管理、人文素養、人的品質加以強化之外,更要做到日本人細膩、精緻與別緻的服務,以及猶太人的精品高檔之路線管理,才能持續在世界經濟舞台,佔有關鍵的優勢位置。其中,追求挑剔不馬虎的態度,創造與競爭者有別的差異化特色,建立美、感、遊、創的產品設計,以及結合顧客需求的體驗行銷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行業狀元幫台商轉型

  第三、多做企業發展趨勢研究,提供企業的創新營運模式之參考。在知識競爭時代,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數位網路時代除了要會運用 IT 技術與知識管理之外,對於影響企業營運的趨勢變化更不可不知,正如工業經濟時代的汽車工業,其發展也要配合網路時代而調整,而網路的手機業,除了打電話、照相、傳簡訊及彩色螢幕外,未來勢必要加入衛星導航裝置、行動電視及儲存音樂的功能,其實,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發展變化空間,如能掌握未來發展趨勢,就會找到企業活力的商機,也因此創新而找到有競爭力的營運模式。

  第四、整理行業狀元模式供企業升級之參考。無可否認,現各行各業都為轉型而苦。然而,很幸運的是有些台商已經走出他們的路來,這些獨特的企業就是行業狀元,他們的轉型路比別人下功夫,他們不但會運用管理工具和關鍵績效指標( KPI )來創造其競爭優勢,且發展出許多成功營運模式,如獨特利基型、精品龜毛型、人際共利型、群聚紮堆型、氣長佈局型、創新蛻變型以及傳統再生型等。總之,在各行各業的激烈競爭,能脫穎而出的行業狀元,他們獨特的營運模式不但可學習,且應積極推廣,並選拔鼓勵他們的卓越成就,此不但給陷入困境的台商一明燈,且可為台灣經濟找出一新的發展方向,本基金會未來將大力推廣行業狀元的營運模式,幫助企業脫離紅海困境。

加速培育一代半企業家

  第五、積極培育接班傳承的新一代企業家。正如前述,台灣的經濟與企業要長治久安,就要有新的繼起人才,續領風騷幾十年。這方面,我們將培養「一代半」的企業家而非第二代接班人。畢竟,時代不同了,新一代企業家絕非像其前輩是只做貼牌代工,他們除了承續父執輩的優點之外,也有其時代之長處,如他們的外語力、設計眼光、對品牌通路行銷的專長以及對智財權和理財法律的興趣。換言之,他們可補足父執輩之所長。因此,我們不要只是以第二代繼承人來看他們,而應以像唐太宗那樣,與其父執輩共同打天下的「一代半」企業家來引導他們。如此,他們在傳承之外也有新創的一面,這方面,基金會將建一新一代企業學苑來加以組織與培訓他們,來承接未來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責大任。

  當然,培養人才是個永遠不停歇的任務,本基金會除重視台商子弟的接班傳承之外,也重視接班團隊的培育。因此,對高階主管的培訓也相當重視,除了規劃建立企業知識大學,培訓各種人文視野、國際化經營、連鎖經營、策略聯盟、購併及各種創新營運模式外,也準備替企業建企業內的知識大學,讓各企業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學習型組織,讓企業有永續進步的動力。

大家共同推動產業升級

  無可否認,草創維艱,本基金會才剛創立,基礎未堅,需要各方的支持與鼓勵才有服務各界的茁壯力量,但我們深知,有像我們這樣理念的人在台灣各界應是非常之多。因此,我們希望結合台灣各界有此想法的人一起來推動,讓台灣經濟的轉型與企業的創新更加快速,我們舉辦 MIT 論壇,也是希望不只是探討激發台灣活力與創意的問題而已,而是希望大家有構思力和行動力,也盼望這是我們服務台灣企業界的開始,期盼日後有機會與大家共同努力,再創台灣的美麗新世界。

 

董事長 陳明璋